青枯病、立枯病、枯萎病的不同之处:病状不同,病菌适宜生活环境不同,治理方法不同。
1、病状不同
青枯病导致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变,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污汁。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
青枯病:
立枯病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
立枯病:
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枯萎病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长迅速的幼嫩组织常被侵袭,疫病可影响花、叶、芽包、幼苗、小枝、茎(藤)及顶梢。
枯萎病:
2、病菌适宜生活环境不同
青枯病菌在10~41℃下生存,在35~37℃生育最为旺盛。一般从气温达到20℃时开始发病,地温超过20℃时十分严重。该病害多发于连作田和地下水位高、湿度大的冲积土田。
立枯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极易发生。当气温在12~18℃,土温在14~16℃,土壤湿度30%~35%,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发病较多。东北地区5月末开始发生,6月上中旬为盛期,6月下旬为末期,7月上旬基本停止。
枯萎病发病最适温度为30~32℃,适宜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温低、耕作粗放、土壤过酸和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肥料的环境,这些都会致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
3、治理方法不同
青枯病治理采用无土、新土育苗。定植时用杀菌农药灌根或浸根,移栽前使用77%含量的可杀得5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600~800倍液,进行浸根,1~2小时。
立枯病治理选用疏松的土壤或砂质壤土,实行隔年整地,用充分熟化的土壤栽参。作床后,在床面上每平方米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克,并拌人5厘米深土层中进行土壤消毒。
枯萎病防治法包括:毁灭罹病部分,轮作;植株修剪及疏植以利通风;采用无病种子或砧木以及抗病品种;控制带真菌害虫以免在植株间传播疫病;避免从株顶浇水或在潮湿植株间操作,需要时施用杀真菌剂等措施来进行防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枯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立枯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枯萎病
青枯病病原菌最先由德国科学家发现,他表现为叶片急性萎蔫,早晚恢复状,一旦发生传染很快,会随同浇水施肥和降雨发生严重,植物发生青枯病,最后用生物方法,用修根刺激素冲施灌根,这个方法比用化学药剂要来的快,不爱反复。
青枯和立枯的区别是:
1、立枯病是真菌性病害,青枯病是一种生理障碍性病害。
2、产生原因不同:立枯病是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气候异常(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苗期管理不当(床土黏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过厚),种子受伤、受冻、浸种时间过长、活力差等条件,有利于该病发生。
3、病害症状不同:立枯病的秧苗枯黄卷缩,茎基部有红褐色病斑,逐渐枯萎烂死,用手拔苗,茎基部与根脱离,容易折断。
4、防治方法不同:立枯病,在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及置床、床土调酸、消毒基础上,秧田发现中心病株时,在水稻1.5—2.5叶期,30%恶甲水剂1—1.5ml/m2,兑水5l喷雾,做到边喷药边喷水,严防烧苗现象发生。
只能防,不能冶。主要就是消毒
1.农业防治
(1)采用无土、新土育苗.(2)定植时用杀菌农药灌根或浸根.移栽前77%可杀得5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一40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600-800倍液,进行浸根,1~2小时.
2.物理防治
采用生物植保技术进行青枯病的防治。根据土壤以菌抑菌平衡原理,在作物青枯病发病初期追施hilot菌博士海洋多肽生物菌剂10-15kg可以沟施或穴施,在使用之前,先把菌剂跟麦麸混合,调入牛奶3-5kg后,施入土壤,用土盖好。
3.药剂防治
栽培马铃薯,应选用无病种薯,用200倍的甲醛液浸泡1.5—2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后播种。对种薯切块时,切刀要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青枯病只能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药剂仅能控制病情,减轻危害.
(1)当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对周围土壤进行消毒.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②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4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或农用抗菌素120按3000—4000倍、25%络氨铜500倍进行灌根,每株300—500克.③对田间发病株达80%以上,没有生产管理价值的进行毁种
植物学上属于青枯病之类的病害,就是叶片很正常的就干枯了,颜色还是绿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根腐或者茎的维管束坏事造成的水分不能传导,导致干枯。防治方法主要是控制浇水、施肥要适当并离开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