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
又称茎基腐病,主要由镰刀菌,腐霉菌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高温高湿易发病,该病以预防为主。
防治:播前用三唑酮,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拌种。发病初期可用叶枯灵,代森锌,瑞毒霉,甲基托布津,瑞毒锰锌交替喷雾预防,间隔5-7天一次,连续2-3次。发现零星病株也可用甲霜灵,多菌灵灌根。
不过最好的防治办法还是轮作。增施磷钾肥,有机肥也可有效降低发病率。种植大小行,增加透气性均可减少病害发生。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用。
青枯病发病初期只有个别叶显病症,叶色变淡,逐渐呈现叶子下垂萎蔫,随后扩展到整株,后期茎外部变化不大,病叶变褐色枯焦状。剖开病茎木质部变褐色。病茎横切面用手挤压,湿度大时有少量乳白色粘液溢出。该病始发于茎基部,逐渐向上部枝条发展,使髓部溃烂,当茎和枝髓色性溃烂时,植株很快枯死,叶片仍呈绿色。
农业措施,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结合整地,施消石灰,并与土壤充分混匀。改良土壤酸碱度。使用无菌土培育壮苗、壮株。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微生物菌肥,选用抗病品种,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普喷护树大将军消毒杀菌,防止病害蔓延,减轻发病。
药剂防治,发病时用针对性的药剂 新高脂膜混合喷施可改造高毒农药为中毒,中毒农药为低毒,低毒农药为微毒。防小雨水冲刷,降低用药量。
症状
茄子被害,初期个别枝条的叶片或一张叶片的局部呈现萎垂,后逐渐扩展到整株枝条上。初呈淡绿色,变褐焦枯,病叶脱落或残留在枝条上。将茎部皮层剥开木质部呈褐色。这种变色从根颈部起一直可以延伸到上面枝条的木质部。枝条里面的髓部大多腐烂空心。用手挤压病茎的横切面,有乳白色的粘液渗出。
发生规律
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从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通过雨水、灌溉水、农具、家畜等传播。高温和高湿的环境有利于青枯病的发生。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会造成病害的严重发生。连作、微酸性土壤发病重。
防治措施
(1)与葱、蒜的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的品种。
(3)嫁接防病。
(4)选无病土育苗,定植地块每亩增施石灰50-100千克,使土壤酸碱度偏碱性,高畦栽培,做好田间排水,避免大水漫灌。施足基肥,生长期追施氮、钾肥,生长中后期停止中耕以防止伤根,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
(5)发病初期立即拔除病株,病穴用2%甲醛液灌根,或20%石灰水消毒。全田用“天达2116”800倍液 “天达诺杀”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灌0.3升,每10天1次,连灌2-3次。
参考资料:《蔬菜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
水稻旱育秧田苗期生理性病害,因根尖被阻断导致水稻无法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分所致。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苗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
防治青枯病要以防为主。
一、认真做好病情调查监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监测病害发生情况,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准确掌握病情动态,及时发布病害防治预报,做到病情早预见、早发现、早指导、早防治。
二、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三、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注意气温变化,不要盲目抢早。
四、加强水稻苗床管理。水稻苗床青枯病的发病率高于立枯病,青枯病一般当秧苗长到了三叶期以后开始发病,当前正值苗床管理和青枯病、立枯病发生的关键时期,照苗床管理标准,做好通风炼苗。特别是中小棚,揭棚过晚易发生青枯病,夜间温度过低时应用草帘盖苗床,尽量降低苗床内的昼夜温差。如青枯病发生严重时,应立即灌水上床或异地寄秧。
茄子青枯病危害,可用氢氧化铜或辛菌胺或中生菌素或叶枯唑或噻唑锌或噻菌铜或农用链霉素等药剂交替淋根防治,连灌两次至三次,7天左右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