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在我省的发病率一般为10—20%,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 一、发病条件 青枯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暴晒时发生。 二、主要症状 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渐变黄;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三、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重病地块与大豆、红薯、花生等作物轮作,减少重茬。 2.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北京德农郑单958、农大108等。 3.及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收获后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长后期结合中耕、培土,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5.种子处理:种衣剂包衣,因为种衣剂中含有杀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 6.增施肥料: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13~15公斤,硫酸钾8~10公斤,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1、症状:甜瓜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萎蔫病。主要为害维管束。发病初期叶片仅在中午萎蔫,早晚尚可恢复。该病扩展迅速,仅3-4天整株茎叶全部萎蔫,且不能复原,致叶片干枯,造成全株死亡。横剖维管束,用手挤压切口处可见大量细菌脓溢出,别于枯萎病。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是由嗜维管束欧文氏菌侵染引起发病,属细菌。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有时可从茎基部侵入,由浇水和害虫传播。
3、防治方法:①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②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时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连防3-4次。此外也可选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以上药液灌根和喷洒同时进行,效果更好。
1、实行轮作。有计划地轮作,能有效降低土壤含菌量,减轻病害发生。
2、改良土壤。青枯病病菌喜偏酸性土壤,结合整地施基肥,每亩施熟石灰粉100公斤,使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能有效抑制该病的发生。
3、优化栽培方式。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培方式,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增施磷、钙、钾肥料,促进作物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能减轻青枯病发生。
4、培育壮苗。采用营养钵、肥团、温床育苗,培育矮壮苗,以增强作物抗病、耐病能力。
5、喷施微肥。喷施微肥可促进植株维管束生长发育,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
寒地水稻苗期青枯病发生与防治初探 2007 年黑龙江省早春气温低,降水多,水稻苗期青枯病发生面积大,给稻农造成严重损失。 水稻苗期青枯病是寒地水稻苗床主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稻苗离乳期(3 叶期左右),秧苗心叶或上部叶片卷成柳叶状,呈青灰色和典型的失水症状,根毛稀少,后期基部变褐软腐,易成簇发生。这是由于离乳期水稻种子原有养分消耗殆尽,地下部根系不发达吸水吸肥能力弱,地上部秧苗水分蒸腾量大,秧苗水分供不应求,引起秧苗生理性失水造成青枯死苗。属生理性病害。该病发病迅速,往往在1~2天内由点到片大面积发生,严重的整床枯死。 1 青枯病发生原因 1.1 气候因素 黑龙江省属寒地稻作区,播种前气温低,苗床解冻层浅。秧苗生育前期气温低,后期气温突然升高,地下部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弱,地上部秧苗水分蒸腾量大,水分供不应求。 1.2 苗床低洼 苗床低洼,土壤温度低,水分大,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 1.3 本田土育苗 纯水田区本田低洼地育苗,育苗床土为稻田土,土壤粘性大,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 1.4 壮秧剂用量过大 壮秧剂用量过大,秧苗徒长;壮秧剂用量过大,根层土壤肥料过多影响根系发育甚至杀伤根系。土壤内肥料溶液浓度过大,引起根系细胞内水分反渗透,造成秧苗脱水。 1.5 盐碱危害 盐碱地育苗,苗床土壤调酸不到位,土壤返盐碱,影响根系发育和根系吸水。 1.6 营养土过薄 机插盘育苗、隔离层育苗营养土铺的过薄,秧苗根层土壤肥分过高,影响根系发育甚至杀伤根系。 1.7 通风不良 秧苗前期通风晚,通风量小,地上部发育快,地下部发育慢,根系生长量小,中后期通风量小,地上部发育过快,拔苗助长。 1.8 穿堂风 迎风面和背风面同时通风产生穿堂风,秧苗失水过快。 1.9 浇水过多 前期浇水过多,床土过湿,根系发育差。 2 青枯病预防 2.1 大棚育苗 大棚育苗是培育壮苗的基础。一是大棚育苗可以在播种前的15~20 天提前扣棚提温,播种时土壤化冻深度可达40cm 以上,苗床土壤温度、通透性明显好于小棚。二是大棚育苗由于保温效果好,可提早扣棚播种,比小棚可多抢积温100~150 ℃。所以它比小棚育苗可提早播种10~15 天。三是大棚育苗便于通风、浇水、施肥等项管理,秧苗素质明显好于小棚育苗。 2.2 高台育苗 高台育苗是培育无病苗的基础,小棚育苗,床面和田面一样低,由于土壤板结, 冷晾,通透性不好,秧苗受水气,青枯病、立枯病十分严重。苗床土壤不冷晾了,秧苗不受水气了,秧苗的青枯病在高台苗床上消失了,笔者培育出了挺拔健壮的秧苗。本田育苗标准,高台不能低于40 cm,旱田或园田地育苗,台高不能低于20cm,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本田地新建高台床要结合整平土地,修建方条田,建起台高1 m以上的永久性固定苗床地,并做到常年培肥床土。旱田或园地新建苗床,要选在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下水位低,中性肥沃的土壤上,台高至少0.5 m以上。 2.3 合理配制床土 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微酸性、离水源近,前茬为大豆、玉米、蔬菜的地块做苗床地。置床是放置钵盘,为秧苗提供水分和养分的基地,要求土壤疏松、肥沃。置床在整平基础上,每平方米施优质农肥7~10kg。老苗床地要增施优质农肥,种植大豆、蔬菜等常年培肥。 2.4 合理使用壮秧剂 目前使用的壮秧剂主要是杀菌、调酸、增肥三效合一的,采用肥、酸、药三袋分装的大袋壮秧剂。使用时需先将肥、酸、药三小袋均匀混合,再与50 kg床土混匀制成母土,然后与床土混拌均匀制成营养土。壮秧剂用量一定要按说明书使用。 2.5 加强苗床管理 2.5.1 温度管理 播种后到出苗的一周时间里,天气比较凉。大中棚以密封保温为主。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30~32℃;当气温降到零下时,大中棚可用四周围草帘、床面覆盖、棚内熏烟等方法保温防冻。秧苗1.5 叶时,棚内温度控制在25~30℃,苗高在4.5~5.0cm;2.5 叶时温度控制在20~25℃,苗高7.5~8cm;3.5 叶时温度控制在20℃,苗高12.5~13.5cm。 2.5.2 水分管理 2.5叶前严格控制浇水,2.5叶以后随着棚内温度升高,秧苗需水量加大,要注意浇水,尤其是钵体盘育苗抗旱能力差,应重点注意浇水。苗床是否缺水可根据秧苗确定:当早晨秧苗叶尖普遍有露珠时为不缺水;当早晨秧苗叶尖露珠减少或无露珠以及中午叶片打卷时为缺水。缺水时要在早晨太阳出来前后或晚上太阳下山前后及时浇水,浇水要一次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浇水要往复缓慢喷浇,水温要在15℃以上,可用大缸等容器或晒水池困水。 2.5.3 通风炼苗 秧苗一叶时开始通风炼苗,蹲苗防徒长。随着苗越来越大和天气越来越暖和逐渐延长通风时间和加大通风口。放风时要选在晴天上午9~10时开始放风,下午2~3时把膜放下。风口应选在背风的一侧,别让风正吹到稻苗上。 3 青枯病治疗 3.1 使用生根剂 发病时及时喷施生根剂促进根系发育。 3.2 灌水上床 多浇水或秧床建立水层2~3 天,严重的一灌到底,满足水分需求,洗盐洗碱。背风面逐渐加大通风量,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治愈后追施速效肥料。 3.3 本田寄秧 将秧苗移到本田,水层在苗高的1/2 处,待到插秧期再及时插秧。 3.4 及时插秧 临近插秧期发病要及时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