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铵,磷肥和尿素。
一 碳铵
作物在秋冬低温季节施肥,施用碳酸氢铵要比施用尿素效果好。
一是肥效快。碳酸氢铵属于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而尿素属于酰铵态氮肥,需要在土壤中尿素细菌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转化成铵态氮才能供根系吸收。在这里,尿素转化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土壤温度。正常情况下,施入土壤中的尿素全部转化为铵态氮,在地温为10℃时需要7-10天,20℃时需要4-5天,30℃时仅需要2-3天。可见,作物冬季或早春追肥,施用碳酸氢铵比尿素见效快;如果施用尿素,还往往会因为肥效发挥缓慢而影响作物生长。
二是利用率高。碳酸氢铵在温度低于20℃的情况下极少挥发,施入土壤后,铵离子能被土壤胶体迅速吸附,其吸附力是尿素的8倍。因此,不易随水流失。而尿素施入土壤后,在未转化为铵态氮之前,呈分子状态存在,很难被土壤胶体吸附,容易流失。
三是效果好。有人做过试验,冬季麦田追施碳酸氢铵,其效果比在高温季节施用提高1-1.5倍。
二 磷肥一般作基肥施用,相同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越高,磷肥肥效越低,磷肥在一般缺磷土壤上对几种主要作物的适宜用量范围:粮食作物、甘薯、马铃薯、棉花亩用磷肥(p2 o5)(4-6) kg,花生、油菜、大豆、黄麻、茶树(3-5)kg,西瓜(2-4)kg,烟草(1一3)kg,甘蔗(6-8)kg,果树每株为(0. 2一0. 3)kg.当发现作物表现缺磷症状时,采用叶面喷施磷肥,使磷通过叶面的气孔或角质层进人作物体中。水稻、麦类等禾本科作物可用2%一3%的浓度,油菜、蔬菜可用1%的浓度。也可使用磷酸二氢钾0.25%的浓度,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未上露水前喷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三 尿素
针对苗木的生长特性,原则上不提倡使用尿素,然而,尿素在园林生产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只要有规则、恰当、合理地使用,是一种很不错的全氮性肥料。
碳铵容易分解挥发,损失肥效。
盖土或立即灌溉可防止挥发。
不全是。
铵态氮主要是指液态氨、氨水,以及氨跟酸作用生成的铵盐,如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等。液氨
液氨的密度0.617g/cm3,沸点-33.3℃,约含氮82%。氨在700mpa才能在常温下凝成液态。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气化后遇水生成氨水,所以是碱性氮肥。液氨跟肌肤接触会造成严重冻伤,所以它在输送、施用时要有专门的设备和技术,还要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氨水它一般由合成氨溶于水制成,是碱性氮肥。
必须指出的是,液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以及挥发性,不可能直接用于施肥。必须配置成稀氨水。常见浓氨水的浓度一般为18~21%,含氮15~17%。使用时要掺水稀释,并应深施,以防止氨挥发。氨水在常温下存放在露天,两天后氨的损失可达90%。为了减少损失,许多化肥厂在氨水中通入一些二氧化碳,制成碳化氨水。同时稀氨水最适合施用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这样不但土壤的酸性可以防止氨气挥发,同时也可以起到调节酸碱度的作用
碳酸氢铵
碳酸氢铵简称碳铵,也叫重碳酸铵。它由氨水吸收二氧化碳制成,产品是白色细粒结晶,含氮17%左右,有强烈氨臭味。它的水溶液呈碱性,ph值约为8(只要不是太稀,浓度对ph值的影响不大)。在20℃左右,碳酸氢铵基本上是稳定的,温度升高、湿度大时容易分解。
硫酸铵
简称硫铵,由氨跟硫酸反应制得,产品是白色结晶,含氮20~21%。水解后的溶液呈酸性,所以硫酸铵属酸性氮肥。长期施用硫酸铵,土壤里形成较多硫酸钙,会破坏土壤结构,发生板结。在排水不良的水田中受厌氧菌的作用,so2-4会还原成h2s,使水稻等作物的根部中毒发黑,因此,它的生产和施用日渐减少。但是,葱、蒜、麻、马铃薯、油菜等喜硫、忌氯作物仍要施硫酸铵。
氯化铵
简称氯铵。产品是白色晶体,含氮24~25%。它也容易水解,水解后的溶液呈酸性,也是酸性氮肥。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氯化铵,虽然有氯离子积累,影响忌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在我国降雨量较多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盐碱地、年降雨量少以及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内,要少用或不用氯化铵,以防止氯离子积累而加重盐.
硝酸铵
简称硝铵,一般含氮量低于35%,但是该化肥使用时需防爆处理。